堪稱殘酷但有效的劍橋式學術(shù)訓練,一切全憑自己
其實,劍橋的校訓已經(jīng)被我們熟知的詩人徐志摩在他的作品《吸煙與文化》中進行了驗證:“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說到離我們比較近的例子, 有個流傳頗廣的劍橋校園故事蠻有趣:一位博士生興沖沖地拿著論文初稿去見指導教授,希望老師給提一點意見。到了老師家,老師就一直悠哉地喝下午茶,吃糕點,下象棋,還拉著他聽遠訪非洲帶回來的音樂,就是不提論文的事。學生急啊,心想你要讓我死也讓我死得干脆點吧,別這么凌遲處死行不?實在耐不住了就干脆開門見山問老師,我的論文怎么樣了。老師讓他仔細聽一會兒音樂,然后問道:“你聽這曲子是用多少種樂器演奏的?”學生一愣,屏息聽了聽后回答:“不太懂,可能五六種吧!崩蠋熉朴频溃骸17種!就跟你的論文一樣,應該有17種論點,但你只提出五六種,這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剩下的12種是什么,你得自己回去想!
就是這樣,劍橋的老師希望看到你創(chuàng)新,有多少創(chuàng)多少。他可能會告訴你論點不夠,但決不會告訴你該如何去尋找、去開拓,甚至連要再查哪些書也不提示,全憑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動手,這就是堪稱殘酷但有效的劍橋式學術(shù)訓練,一切全憑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說,劍橋吸引了最優(yōu)秀的學生加入,但是劍橋的自由學風以及鼓勵思考的學習方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當然,學風自由,也會伴隨著一些好笑有趣的事情。既然學風自由,一般英國老師是不會限制學生研究的方向和興趣的,于是學生異想天開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頗多。比如說,我之前在劍橋劍道社的師父,一位學哲學的美國博士生,有一天曾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我,他正努力證明房間里的那把玩劍道用的劍在晚上是不存在的。為了給他的研究做貢獻,同時也為了努力開發(fā)自己思維的盲區(qū) (其實我只是覬覦他那把買不到的好劍很久了),我說,容易,你可以把它送給我,那它不止晚上,以后都可以不存在了。
笑話講到這里,有一點我必須要強調(diào),免得大家以為從劍橋出來的都是瘋子。 自由的去發(fā)散創(chuàng)新和治學嚴謹是不矛盾的事,發(fā)散思維必須有底線, 異想天開還是要有度的。 比如說,你數(shù)學系的,你說我非要證明1+1=桌子,那估計你的教授只好一邊懺悔當初選你的時候眼神不好,一邊忙不迭的擬好一紙休書,建議你轉(zhuǎn)去哲學系了。
如前面所說, 劍橋的“無所束縛”也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上。 我們熟知的名人牛頓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在1661年6月進入劍橋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就讀,在與優(yōu)秀老師和前輩的交流中受到啟發(fā), 再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造思維,成就了自己,他也為此留下歷史名言:“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劍橋巨人林立,但站不站得上,以及如何站上,而站上后有沒有可能看得比別人遠,卻得各自努力,各自修行。如果當時蘋果砸下來,他只是哎喲叫一聲,然后洗洗蘋果就吃了,而沒有從蘋果掉下來的現(xiàn)象中“創(chuàng)造”一把,他也不會憑“萬有引力定律”而“看得比別人遠” 了 。
除了和自己專業(yè)有關(guān)的人進行交流學習,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無所束縛”也體現(xiàn)在不同專業(yè)的師生間的交流上。 在這點上來講,劍橋的“學院制” (這跟我們中國大學學術(shù)上的“學院”概念不一樣,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知識點,改天找個時間專門講這點)確實不錯,通俗點講它就是管人吃喝拉撒的地方,跟學習沒關(guān)系,所以它可以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聚在一個學院里,在吃喝玩樂的同時就進行了思想交流。 而劍橋琳瑯滿目的各種學生社團也為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聚在一起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所以,和你交流的不是只是你本專業(yè)的師生,你每天都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和不同專業(yè)的老師學生交流,各種奇聞怪事或者都可以讓你靈光咋現(xiàn),做出點屬于自己的“一鳴驚人”。所以我一直相信:與你同行的人比你到達的地方更加重要。
總而言之,劍橋無門,這看似簡單的現(xiàn)象背后,其實蘊藏頗深的哲理:劍橋的開放,不在于它是一所沒有大門的學校,而是在于治學研究上的開放,自由和無所束縛。它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的可以彼此間充分交流的平臺,使學子們在開闊了眼界和心胸的同時,也會感到挑戰(zhàn)和競爭,這些無疑會帶來靈感和動力。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