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被朋友問到劍橋和牛津如何看待彼此,我都會淡淡地奉上兩字:無解。
這個“無解”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只是牛津和劍橋的關系,是真的簡單又復雜,清晰又曖昧,既有著不可否認的關聯(lián),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對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非要一語而概括之,可能最合適的詞就是“愛恨情仇”------他們是愛與恨枝條上的一對兄弟果,是情與仇蔓藤上的一雙姐妹花,誰都看不慣誰,卻也誰都離不開誰。但是,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各種淵源,也許就是造就牛津和劍橋之間的這種愛恨交加情感的原因。它反映的是一種矛盾心理,體現的是一種糾結狀態(tài),故此,愛生恨,情結仇,還是互為因果?這是幾百年來牛津和劍橋自己都沒解決的課題,非要梳理清楚,即使再耗費幾百年,也可能依舊無解。
(一)牛劍之爭下的賽艇挑戰(zhàn)賽
雖然牛劍互相之間的感情糾葛狀態(tài)如何是無解的,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在現實中對這段關系的演繹:兩者間幾百年都沒停止過明爭暗斗,雖然牛劍彼此心里清楚,他們誰也不能輕易戰(zhàn)勝誰,誰也無法徹底打敗誰。學術領域的爭奪已經不用再贅述,競技體育場上的較量越來越搖曳生姿。其中,又以牛劍間的賽艇對抗賽最為引人注目,它開辟了兩大名校在學術之外的另一個較場。始于1829年的一年一度的牛津與劍橋的劃艇比賽,在西倫敦泰晤士河上舉辦,從Puntny到Mortlake,全長6.8公里,比賽所用的船是兩條八人單槳有舵手的賽艇,比賽的激烈與知名引起世界關注。每年,大約會有30萬人到泰晤士河兩岸觀看比賽,收看BBC直播的大約有1000多萬人,還有11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億觀眾同步收看衛(wèi)星轉播。這個驚人的數字足以媲美英超、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和F1英國大獎賽。因此,牛劍兩校都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向世人展示孰強孰弱的最好機會之一,暗自使出渾身解數,一較高下。
2014年的賽事在4月6日舉行,已經是第160屆了(從1829年以來中間因為世界大戰(zhàn)等原因停過些年),這次牛劍兩隊均有參加過奧運賽艇項目的選手。牛津隊平均年齡26歲,平均身高190cm; 劍橋隊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197cm。因為比賽中劍橋某位賽手掉進河里,今年以牛津的取勝告終。截至2014年,牛津代表隊已經贏得78次勝利,劍橋隊則贏得了81次勝利。
說來有趣的是,雖然現今牛劍在河上斗得你死我活,牛劍賽艇比賽的起源不僅沒有火藥味,還很有愛。1829年,兩個相識于哈羅公學而后分別就讀于牛津和劍橋的都名為查爾斯的好友,一同在劍橋消磨假期。來自劍橋的查爾斯在兩人蕩舟劍河時突發(fā)奇想,不如搞一場劃船比賽,主旨不在輸贏,就是以打發(fā)無聊時間為目的。本來這只是2個朋友之間的有愛玩笑,后來被學校得知,竟然以此為契機以學校的名義下達了戰(zhàn)書:“劍橋大學特此挑戰(zhàn)牛津大學,在倫敦或靠近倫敦的泰晤士河進行一次8人賽艇比賽,時間定在復活節(jié)期間。”第一次比賽,牛津獲勝。再后來,傳統(tǒng)慢慢確立:前一年的失敗者就是下一年的挑戰(zhàn)者,如果你挑戰(zhàn)沒贏,那之后一整年就繼續(xù)當失敗者直到下次挑戰(zhàn)成功。心高氣傲互相看不順眼的牛津人和劍橋人沒有人愿意承受這種屈辱,因此輸贏對兩個學校越來越重要,就此拉開了百年恩怨的序幕。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算由愛生恨的典范?
下一頁 |